睡在刘郎地板上

旧文:LJJ - http://www.jjwxc.net/oneauthor.php?authorid=618947

新文:AO3 - https://archiveofourown.org/users/nightoye/works

三国:玄亮,费祎中心,姜维中心

DN:L月L,夜神月本命

APH:Dover,仏英/英仏无差,英/港本命

火纹:系谱,辛维无差

【小论文】我眼中的玄亮那些事

大概这是一个论文工程(不)的一部分……感觉玄亮这个CP一两次写不完,先随便写写(喂)


-----------------

首先要讲一下我的基本CP观。如果已经了解的同学们可以跳过不看……

之所以要在开头写这个,是因为我觉得萌CP的本质是谈恋爱,不管你带不带入。而一个人的恋爱观会对他对于CP的萌法和理解造成很大影响。

比如我们经常吐槽的“为了大义不能谈恋爱”恋爱观,其本质上是由一个人的自我发展程度所导致的。最近看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,和我的想法类似。即:在恋爱关系中,如果一方的人格发展不足,一直停留在婴儿期,就很容易导致对对方无止境的索取和控制,并且缺乏对对方个体性的尊重。这样一来,整个关系,就变成了一种圣母和巨婴的关系。如果对方也是这样的角色,那两个人就会在这种角色之间无止境地交换,形成一种互相绞杀的共生关系。

——如果用人话说,就是,个性发展得不够的人没法好好谈恋爱。

(为了节省时间,书的链接在这里,事先说明,这不代表我完全支持作者或者什么,我只是觉得这个观点很有意思。推荐看完全本,比较容易理解到作者整个的理论体系。我认为他基本也能代表我对于中国家庭与社会的想法。)

再来说说我对玄亮的感觉。

我一直以来都说过,我讨厌“君臣”CP。而这种CP观我也解释过挺多。就是,君臣不是人在谈恋爱,而是身份在谈恋爱。在里面看不到一种个性的发展,而只是看到一个人的个性被身份所压抑。爱意是与个体人格密切相关的,那种被身份所压抑的东西也看得我很痛苦。而且那种东西如果是被归结为“好萌”,就让我更难受了。大概类似于父母先痛打孩子一顿,然后教育他你要孝顺,我们都是为你好等等。这种以爱为名的施虐也让我觉得非常难受。

而这种感情在有等级差距的CP里体现得非常明显,特别是中国的君臣这种非常封建糟粕的等级差距。我实在是不明白,这种两个个体之间有极端的压迫关系,是怎么形成恋爱的= =

而玄亮则是我唯一一个能萌的“君臣”CP。其实原因很简单,我可以看到他们超越了君臣的东西,是单纯两个人建立了情感上的联系和彼此的认同。所以你用封建君臣的观念去解读他们两个,就会觉得刘备的什么君可自取完全不成体统(这个我记得裴注都写过……),也会觉得葛亮对阿斗怀念先帝在情感上过度私人化。但其实这两个人都是个体人格发展得很好的人。后面我会论述一下。

而一些玄亮文,我的感觉是严重降低了他们两个人人格的发展程度。这肯定是因为作者自己不认识那种强大的人格。因此我看到的是,两个人对对方都是无止境地索取。刘备要求各种无理取闹的关爱,葛亮则是要求实现一种控制,也就是仗着你爱我而我不停地通过拒绝你来控制你。我一直觉得能写出这种东西的人,估计在跟自己最爱亲人的相处中也是这种不停互相控制的关系。我应该怜爱她们,但把这种东西矫饰为“萌”,或者“道德/大义”,我就觉得这非常有问题且非常可怕了。还是那句话,先虐待你,再说“这是为了你好”让你心甘情愿地遭受虐待。而这就是很多中国人身上切实发生的情感问题和相处模式。

互相控制实际上是情感还处在婴儿期的体现,就是无止境地向外界索取,无法认知到其他人的主体性,认为世界上只有自己一个人的主体性。从而在遇到相异的个体时,第一反应是对方是错的,并对他加以攻击(比如某些掐我的人(你走开)),而不是理解对方和自己是不同的人类。我就认识这么几个典型的人,她们明明没有什么创造力,一切对CP的理解其实都来源于被别人控制的结果(比如说大大说他们俩是怎样忠臣孝子ry)但在有人真的去根据理性做出一些不同的分析时,又会暴跳如雷。

之所以会这样,是因为,中国传统文化本来就压制人性。文化的压抑,造就了社会的压抑。社会的压抑,造成了家庭的压抑。家庭的压抑,造成了个人的压抑。很多人接受了这种压抑,然后又不自觉地跑去压抑别人。当有人反抗这种压抑的时候,她们就会感到愤怒和被伤害。因为在被过分压抑的人看来,人是无法自己赋予自己正当性的,一定要依附于某个道德准则才有正当性——而那些反抗的人,无疑不认同她们所谓的正当性,而她们实际上又没有任何手段去应对这种正当性被否认的感受。也就是说,只要试图自己赋予自己行动的正当性,在她们看来,就会是对她们生存方式的否定,这种时候,一种失落的痛苦和恐惧,就开始工作。

(好像这一段太长了……嘛,反正就是出于对你圈人类观察的一种结论。)


-----------------

下面再来说说CP吧(重点)。

其实我是在写到Listen这篇文的时候想到了很多有意思的东西。当然那篇文本身只是随便写写(你),但我一般习惯在写完之后通过那些东西自我分析一下,因为文有时候是潜意识的体现。总之还是写的时候让我想到了挺多问题。我不是刻意要寻找反传统的说法,只是想找到一种符合逻辑和认知的说法,而这就是我想要说的:我觉得包括《演义》里的很多地方,对他俩的刻画,其实是由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所塑造的两个形象,而不是他们实际上成为的那个样子。

在我看来,其实这里面有很多值得仔细怀疑和检验和分析的部分。


首先,葛亮为什么不去给刘表/孙权当官?他真的年轻的时候就胸怀大志吗?

在古代来说,27岁是一个不小的年龄了。以葛亮这个人的才华,如果想做,说不定都当上个太守了……(没到30就当太守的,三国志里绝壁有好几个)当时的刘备是个什么成分?地盘丢了啥都没了只能跑到刘表这里来当客将,一看就没有什么争霸天下的潜质。如果葛亮真的特别有志向,为什么不自己去旅行,找一个可以投靠的主公?而且他肯定找得到,他亲哥就在孙权手下,哪怕他看不上刘表,去给孙权干活也是分分钟的事。

按照我们传统的说法,葛亮是一定要遇到明主才能出山。但是当时的刘备,到底有多少“明主”的潜质,这实在是很可以怀疑的事。如果三顾茅庐是真的发生了三次才让葛亮同意出山,那或许可以说明,他自己当时也在怀疑。又或者,三顾茅庐其实是一个他们两人互相认识和理解的过程,要经历一定的碰撞,才能真正打消对彼此的疑虑。

(这里说一下,其实我是觉得他们有可能第一次就说上话了,当然也有可能真的如同演义的那样三次才见到ry,反正这个不重要……重要的是,两个人要持久地在一起,往往需要一定的磨合。)

所以我在Listen里写了一个特别逗比的葛亮,大概也算是一种解读方式,就是,葛亮他只是觉得全世界都是傻X(不)直到遇到了刘备大大……

当然这个也是需要进一步说明的问题。


葛亮后来对他哥说了一句话“权能贤亮而不能尽亮”。也就是说,孙权不能尽我的才能。如果我们不把这句话当成一句套话(而且我觉得葛亮还蛮实事求是的),那么孙权为什么不能“尽”葛亮呢?

实际上我感觉孙权是一个蛮需要控制感的人,当他老去的时候,他的控制感减弱了,就开始对很多人进行猜忌和怀疑。而当他仍然拥有这种控制感的时候,他就是一个贤明的君主。不幸的是,葛亮却是一个不可能被他人所控制的人。因为葛亮智商很高,理性很强,个体发展也很完善。他不去控制别人就不错了(喂),更别说被人控制。他这样的人,当然没有办法和孙权相处得很好。

而刘备就不一样了,刘备对手下没有什么控制感。这不仅仅对于葛亮,还包括关羽,张飞,法正,庞统,甚至于简雍,你可以看到,这些愿意一直跟着刘备的人,个性都很强烈,也可以说是任性。虽然每个人都是有那么多的缺点,但他们却又是给人感觉性情那么鲜明,不会因为社会规范之类的东西就自我压抑。

这就是刘备所带给他们的环境。刘备出身地位低下,还不爱读书,但他从小的爱好就非常的恣性泛爱(不是),音乐,狗马,美衣服,这都是一个有充足生命力的人所喜爱的东西。音乐和外在的打扮给人以美的感觉,狗马(应该就是打猎的意思)给人以热情的感觉。他的内在是联通基本的人性的,是没有压抑过的某种东西,所以能给身边的人以充足的个性发展的空间。

所以葛亮这样一个主体性强烈(大白话就是自我中心)的人,非常地需要主公给他这样的空间,所以其实他在这一点上和法正关羽他们是差不多一样的。那么葛亮其实也不是一个会为了社会规范压抑自我的人,他也很任性,所以他才选择刘备——如果孙权或者刘表能给他这样的空间,他估计也会认可。但这两人确实就是不能给他。

(说到这里我大概也突然可以提一下我为什么是个季汉厨了ry所以你们懂……)


我为什么会认为葛亮的主体性强烈,其实也是从之前的一些解读里衍生出来的。包括他的法家思想。在中国,法家一直是被认为不可以拿出来说的,是不好的东西。诚然法家有很多问题和糟粕,但我觉得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他们不讲仁爱,用一种强迫的手法建立社会规则,那么就破坏了中国人在家庭内部的控制感。葛亮年轻时就自比管乐,还指点朋友说你可以当啥啥官。若记载属实,那么他这个人其实挺狂的。再加上自己还持一种偏激和离经叛道的学术(这就是法家当时的地位),就更加说明他这个人其实相当反社会规范了。

一个人在隆中时就为刘备分析将来的取天下之策,我猜想,并不是因为在为刘备的面试做准备,而是真切地想要找到自己将来属于的位置。他经过对各个君主的观察,也许失望地觉得没有一个人符合自己的理想,在这个时候刘备大大出现了——duang(不是。所以说既然他会进行如此之多的分析,恰恰是因为他需要选择,且要为了自己的选择负责,这就是一种很有个人意识的体现。

至于后来,我是认为他一直没有过什么变化,他一直是一个主体性强大的人。有人写的葛亮各种鞠躬尽瘁,为了北伐和工作压抑自我,我很不明白她们为什么会做出这种解读。难道是因为把我朝的谁谁代入了?诚然葛亮在北伐的过程中有许多失意和痛苦,但绝不是因为他被迫在做他不想做的事。他会不厌其烦地劝农讲武,会带着诚恳做很多实际上是非常麻烦,吃力和不讨好的事。(写信给谁谁让他出来做官啦,说服大家同意孙权称帝啦,调解手下的关系啦,etc)这些事如果是为了一个他自己也不认同的目的,我觉得他首先在潜意识上就会退缩和放弃。一个人只有在充分发挥自己个性,不压抑的时候,才会体现出理想主义的激情来。

早在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之前很久,汉朝末年的人们就已经充分感觉到了儒家的压抑(都是董仲舒的错ry)。国家统一了,思想上独尊儒术,那么思想碰撞也就不存在了。思想碰撞不存在,人们对于个体性的意识也就减少了。社会更加鼓励那些符合规范的人,说到底,是因为符合规范的人安全。生命需要自我伸张,那就会有攻击性。国家要统治,就要压制人民的这种攻击性。

现代社会更先进的组织和理论却让我们可以不必压抑自我。我们可以找到和自己的生命共同相处的法则。而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,只能在极端的痛苦中用极端的方式来反抗这种情况。三国时代的大动乱,其群体潜意识就在于此。在那个时代,面对生活的无常,人性得到了空前的解放,也催生了后来魏晋的玄学。但在早期揭竿而起的这些英雄们看来,这就是他们获取自我实现的渴望的机会。在社会稳定时,是没有这种机会的。


至于从刘备的角度,也很值得一说。

刘备的性格在前面也说了一些,他确实是一个生命力很充沛的人,不仅如此,他还能和这种生命力和谐相处。在那个时代的规范里,他尊重自我,却也尊重别人。这是极其了不起的事情。因为某些封建糟粕给你灌输的观念其实就是在说,你如果尊重自我的感受,意味着你这个人不尊重别人的感受。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。尊重自我的人才会认识内心的感受,然后才能认识别人的感受。刘备在那个时代里有这样的能力实在是非常了不起。他不像曹操那么自我膨胀,也不像孙权一样缺乏自我认同感。这是我最为欣赏他的地方。

不过,在实际上,刘备这种人格在当时可能并不能带给他什么现实的利益。这也就导致了一种内心的痛苦。这同样是我在写Listen时想到的,当然掺杂了一些想象力。发生在刘表席上的“求田问舍”的对话,其实很有意思。刘备不会追求某种社会规范(比如要求陈元龙对待客人符合礼节),反而赞同陈元龙用自己的标准评价别人。这不仅仅说明他自己很有主见,他也很支持一种个人主义的行为方式。

所以他对葛亮如此认同不惜于跑去见那么多次,或许恰恰就是因为内心的吸引。某种程度上很有道理:一个压抑内心的人,一个遵循规范的人,又怎么可能发挥自己内在的激情从而产生出创造力?一个控制手下的君主,最后只是会使手下丧失动力罢了。而刘备大概也无法被那种缺乏动力的人所吸引,他想要和喜欢的,始终是那种性格非常鲜明的人。

想象一下当时他面对的环境,刘备在荆州,感到自己一事无成,人格又和社会环境十分抵触,他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,以至于参与宴会时摸到大腿还能哭起来。这是触及内心的有感而发。他一生所追求的东西,或许真的无法与这个世界所和解,那么自己坚持自己的正确有什么意义呢?所以,在这个时候,他能和葛亮相遇并达成彼此的认同,无疑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。

虽然其他跟随他的人,都是认同他的,但无疑葛亮是其中理性最强也最有说服力的一个。葛亮非常擅长于说服别人,他有一套思辨的理论体系,所以经由他说出来的道理会有坚实的基础。所以他带给刘备的,不仅仅是战略。也许那些战略在他人也能看出来,只是没有那么清晰——而是一种坚定感和信心。

当时的记载是刘备和葛亮两个人同出同入到了关张都有意见的程度。我想,更多的是他们在交流这种最重要的人生问题。后来葛亮几次回忆,都提到他和刘备讨论了很多政治理念。(比如讨论大赦,比如出师表里的叹息痛恨于桓,灵,然后我记得刘备自己遗诏也写了一些)如果刘备真的是一个如三国演义里勾勒的,只想着汉朝正统与功名利禄的人,他绝不需要和葛亮经常讨论这些。实际上他有非常高的个体追求和政治理想,而那种东西显然并不完全是他所擅长的。

仔细想来,当时的刘备内心大概很孤独。他身边并不缺“喜爱”他的人,但是喜爱而又理解,确实是难之又难。而葛亮远不仅仅是喜爱他,理解他,甚至还发展了他。这也就是人与人之所以要相遇的原因所在了。

-----------------


再写个小细节。

就是刘备和刘表的关系到底好不好。

三国志和裴注里的记载非常的互相矛盾。一会说刘表猜忌刘备,一会说刘表死前把荆州托付给了刘备。不过,我认为并没有发生过刘表要杀刘备从而马跃檀溪的故事。如果真发生了这种事,我不觉得刘备会在后来仅仅因为刘表对他的好,就放弃获取襄阳的机会。

实际上我觉得相对于刘备对袁绍和曹操的背叛,他对刘表始终是一种较为正面的感情。可能他并不认同刘表的各种想法,但是毕竟刘表给了他容身之处,这是一份值得感念的恩情。刘表为人宽厚,也容忍他有时候的ky(不是)这大概也是一个原因。

刘表对刘备可能与其说是猜忌,更多的是防备。因为刘表还是比较传统的名士,自我的理想非常薄弱,肯定不太能接受刘备这种个性强烈的人。其实仔细观察你也会意识到,那种个性强烈,充分发挥了自我的生命力的人,在一个传统的互相压抑的环境里,会让身边的人防备和不自在。而我认为刘表其实对刘备就是这种情况。

至于有没有发展到政治上的猜忌,我觉得还是很值得商榷,可能互相矛盾的记载也印证了这一点。

好了我要说的应该就这些啦>3<

评论(80)

热度(370)

  1. 共27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